界面新闻记者| 陈阳
界面新闻编辑 | 谢欣
1个
近期,“新冠双阳”受到广泛关注。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第15周(4月10-16日),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比降至5.8%。 %,但新冠病毒呈阳性。 该比率略微上升至 3.2%。 在社交媒体上,不少网友也表示,自己检测新冠抗原后,发现了阳性结果。
目前,距离2022年12月首轮新冠疫情高峰期已过去约5个月,新一轮新冠疫情是否会出现? 有多少人会被再次感染? 在上一轮新冠疫情中遭受重创的医疗体系准备好了吗?
界面新闻近日采访了多位专家、医生和医院管理者发现,业内普遍认为,第二轮疫情会比前一轮的第一轮高峰期更加平稳和疲软。 经历了第一轮疫情,医护人员救治新冠患者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,诊疗水平更高。 第二轮新冠疫情不会像第一轮高峰期那样对医院造成巨大影响。
从更长远的角度看,新冠疫情对发热门诊、分级诊疗、感染科学科室建设等产生了一定影响。 此外,药品储备是应对流行传染病的重要武器。 一些医生和医院管理者呼吁,疫情期间国家和其他宏观层面灵活调配药品资源,既可以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,又可以减少药品浪费。
护士更有经验
2022年底新冠传播高峰期,病毒传播力强,大基地下患者多、重症多,医护人员“非战斗减员”严重医院压力的主要原因。 当时,在应收账款全部收齐的要求下,大部分医院都“包养全院”。 只要有床位,所有科室都在收治新冠患者。 也就是说,未来再次感染新冠、重症患者的比例,将直接决定医院将面临怎样的考验。
此前,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告诉界面新闻,目前新冠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,但不会出现明显峰值,每日最高不会超过2022年12月的15%,而且还会有没有医疗或住院治疗。 顶峰。 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金东彦也表示,目前新冠二次感染的情况是存在的,但只是一小部分人,而且二次感染的症状也比第一次感染轻。
3月21日,在2023长三角新经济年会上,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介绍,其团队开展的研究感染新冠病毒后是否存在持久性免疫记忆。 研究。 团队发现,随着时间的推移,6个月后,人体的抗体基本处于很低的水平,无法避免感染。 不过,体内的记忆分身一直存在,一旦受到攻击,就会迅速募集抗体。 因此,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后,人体内的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力会迅速上升,此时重症病例比例会明显下降。
上述判断也得到了大规模研究的支持。 今年 1 月,一项 meta 研究发表在 DIS(The )杂志上。 收录了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的数据,包括11项新冠病毒原发感染后保护效果的研究和15项混合免疫(指接种新冠病毒后感染新冠病毒)的保护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疫苗)有效性研究。
文章指出,初次感染后12个月,避免住院或重病、避免再次感染的有效率分别为74.6%和24.7%。 首次接种后12个月,混合免疫避免住院或重病的有效率为97.4%; 最近一次感染或接种疫苗后,6个月后进行第一针加强注射,混合免疫有效避免住院或重病,有效率95.3%。 这两个数字在防止再感染方面的有效性分别下降到 41.8% 和 46.5%。
此外,今年2月,一份包含19项研究的meta分析发表在of和(《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》)。 对3.4万例再感染病例和526.5万例首次感染病例的分析指出,再感染病例中,41.77%无症状,51.83%有症状。 只有0.58%的感染者为重症,0.04%的感染者为危重症。 文章指出,原发感染提供了一些防止再感染的保护,并降低了有症状感染和严重疾病的风险。 再感染不会增加住院、重症监护病房 (ICU) 或死亡的额外风险。
也就是说,即使出现下一波新冠疫情,也不会像上一波那么猛烈。
另一方面,多位接受采访的医生和医院管理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,与上一轮疫情相比,医护人员最大的变化是救治新冠患者的实际经验增加。 上至三级医院,下至基层医院,各家都找到了合适的应对方式。
北京吹杨柳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顾伟告诉界面新闻,在上次疫情高峰期之前,北京的新冠患者,尤其是重症患者,其实非常难看。 在治疗初期,医护人员会发现新冠诊治的实际情况与书本上的理论有出入。 一段时间后,医生和护士逐渐熟悉和适应了。 当时,该院妇产科和肿瘤科的医生前来参与新冠救治。 相比之下,呼吸道传染病的治疗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只要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进行,难度不大。 所以大家还是比较有经验的。
能力和资源相对薄弱的基层医院也会借鉴大医院的经验。 李涵在某医疗集团担任西南某新一线城市的运营总监,该集团旗下拥有数家二级、一级综合性社区医院。 他坦言,第一轮疫情开始时,医护人员还很恐慌。 当时,除了国家卫健委的诊疗方案外,多家知名三甲医院也出台了详细的诊疗指南。 在他看来,“大医院带来的体验非常好”。 但指南中列出的部分药物在医院内出现缺货情况,医生和护士会根据诊疗目录、替代同类药物和患者情况,不断调整实际用药和诊疗方法。 因此,在经历了一轮疫情高峰后,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、救治能力、应急处置能力都有明显提高。
事实上,新一轮新冠疫情何时到来? 新冠感染有没有可能逐渐变成流感?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于持续和精确的监测。 4月20日,张文宏在感染与免疫高峰论坛(2023)上表示,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出现,新冠病毒会越来越像现有的冠状病毒一样继续存在,只是存在感没有那么强烈。 最终是否会成为流感,还取决于其晚期突变的特点。 目前,我国正在积极监测,一方面监测是否有新的变异毒株进入,另一方面监测新的变异毒株是否造成更高程度的严重性。
医院备药仍存在困难
在近三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,始于“非典”时期的发热门诊再次被“委以重任”。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周新告诉记者,上海一直通过发热门诊检测新冠、流感等传染病。 每天,各医院发热门诊的数据都会上报申康中心,比如流感阳性率等,一旦流感患者数量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加,申康中心会及时通知各医院要求加强发热门诊医疗配置。 周新说,新冠三年过去了,这个系统比疫情前做得更好。
但在第一轮新冠疫情发生后,不少医院的发热门诊都停止了新冠检测,甚至关门大吉。 随着当前新冠病例数的增加,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、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姜荣猛在专家研讨会上提到,新冠病毒、流感病毒、支原体感染都会产生类似的症状。 流感样症状,三者均有相应的治疗方法。 因此,无论是发热门诊、急诊还是呼吸科,从临床医生用药准确性的角度,也应该做检测。
但并不是新冠疫情留下的所有积极的、可复制的经验。
第一轮疫情让李涵深有感触的是,医院之间的转诊变得更加高效顺畅。 像大多数城市一样,那里建立了三级医疗系统。 每家三级医院牵头若干家二级医院,二级医院作为分定点医院再牵头若干家一级医院,是群众就医的前哨医院。
李涵介绍,在COVID-19疫情之前,集团下属的一级、二级医院要向上转介时,科室通常要向医院汇报,医院与上级医院对接,然后连接到相应的部门。 上级医院必须先详细了解患者情况,提出会诊意见后,方可收治患者。 疫情期间,转诊在“部门对部门”层面直连。 “三级医院都有专门的岗位,病人直接收治到急诊科或者相应的科室,这个力度跟以前不一样了。”
一直到今年3月中下旬,转介一直很顺利。 但是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,李涵就不知道了。 他认为,一方面,目前的顺利是因为经过第一轮疫情,上下级医院相互熟悉。 另一方面,三级医院床位空置二阳患者谈感染经历,病人紧缺,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病人转诊。 但是,等到以后不缺病人,没有空床位的时候,转诊效率自然会下降。
但也有不少受访者指出,COVID-19疫情期间的顺利转诊更多是出于行政命令的要求,很难延伸到其他时期和传染病。 分级诊疗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,涉及医疗资源分布、患者就医习惯等多个方面。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张振华告诉记者,从目前的临床实践来看,比疾病本身更能起到转诊作用的是患者的意愿。
事实上,新冠感染只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一种。 比起未来会逐渐减弱的新冠,张振华更担心的是疫情发生三年后感染科的学科建设。 他告诉记者,感染科的病人主要分为感染性疾病和肝病两大类。 疫情期间,肝病受到重创。 一方面,多家医院感染科的医生奔赴发热门诊。 张振华坦言,医生的成长需要依靠患者。 在发热门诊工作了三年,医生对肝病的认识肯定有所下降。 另一方面,由于抗疫主要集中在感染科,以往很多肝病患者在疫情期间到消化内科就诊,一般不会再回到感染科。疾病。 就这样,新冠之后,感染科面临着医生没有成长起来,没有病人的窘境。
除了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,应对新冠的另一个关键是医学。 然而,从2022年12月的首轮疫情到今年2、3月的甲型流感疫情,无论是奥司他韦、布洛芬等“特药”,都被纳入集采,没有生产能力不足 对症治疗药物一应俱全。
在上一轮新冠疫情中,李涵管理的医院也经历了或长或短的“药荒”。 谈及应对体会,他告诉界面新闻,其实医院是有备药意识的,但问题是,备什么药、备多少药,附属医院很难做出明确的判断。
“去年12月初,连花清瘟需求量最大,其次是布洛芬,今年元旦还有蒙脱石散等止泻药。” 在药品种类上,对症药有实实在在的需求,也有囤药乌龙的传言。
然而,“你下次需要什么?” 李涵也答不上来。
从准备的药品数量来看,医院就更难估计了。 多位受访者告诉界面新闻,出于工作效率的考虑,医院通常会根据近两周的药品使用情况来决定配药量。 李涵管理的医院,一般都是按照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剂量配药。 第一轮疫情初期,医院储备了1000盒连花清瘟。 正常情况下,至少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,但当时一两天就用完了。
今年2、3月份,甲型流感流行期间,即使准备了一个月的剂量,奥司他韦一天就用完了。 其中,既有短时间内集中的大量药品需求,也有一些人因恐慌而盲目囤药,加剧了药品短缺。 在这些因素下,李涵认为,对于单个医院来说,目前还没有一种工具能够准确衡量医院备药量。
今年1月8日起,新冠回归“乙乙管”。 江苏省一家新冠救治定点医院药学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目前没有封城管控,医院不会囤太多药。 顾伟还表示,医院可以随时与采购公司沟通。 “一个电话,采购公司一两个小时就能把药送到医院。” 只要物流配送没有问题,医院一般不会长期储备各种药品。 . 某种药品的需求量在短时间内激增,就相当于整个地区的药品用完了,此时医院本身也是无能为力的。
医院难以准备大量药品的原因是成本。 李涵向记者举了个例子,在第一轮疫情中,辉瑞的大部分药品都是由当地相关部门分发到各个医院的。 如果没有分配,病人又需要,医院需要自己找药。 其所在医院从2022年12月开始就开始“到处找”,直到今年1月底,终于找到渠道买了10盒。 令人尴尬的是二阳患者谈感染经历,此时,第一轮疫情的高峰期已经过去。 2月初以来,院内还剩下8个箱子,没有被患者使用。 “我们买的时候就已经很谨慎了,都是按标准价买的,到现在,我们还有2万元押注在这个药上。” 药物有效期为18个月。 李涵说,这些药品可能存在逾期挂失的问题。
界面新闻此前获悉,有药企针对此前保留药品的保质期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,以新药替代即将保质期的老药。
但是,药不能不备。 李涵认为,配药就像救火设施。 花的钱不是日常用的,而是应急用的。 基于此,可优化的空间在于医院如何灵活存储和调配药品。 在李涵和张振华看来,备药成本与疫情信息息息相关,地方乃至国家层面的信息无疑越来越准确。
张振华告诉记者,除了根据之前的剂量估算配药量外,卫生或疾控部门还会在特殊时期向医院下达配药要求。
这种预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医院提前备药,但张振华和李涵都认为,未来会有更宏观层面的调配机制。 以今年的甲型流感小高峰为例,在张振华所在的安徽省,只有合肥等两三个城市甲型流感患者有所增加,安庆、池州等其他城市则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峰。 此时,如果安庆市医院在收到甲型流感预警后,加大药品采购力度,而当地又没有出现大规模疫情,结果就是安庆医院采购的药品无法使用,甲型流感A确实很受欢迎,其他对药品需求量大的地区反而可能没有药品。 这时候在省内部署就可以解决错配问题。
张振华认为,配药对医院来说一定是一件划算的事情,只有在国家这样的宏观层面上去做,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。 “每个医院、每个家庭的信息接收效率肯定是低的,如果每个医院、每个家庭自己存储,浪费最大。”
此外,面对疫情可能导致的用药需求激增,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、副主任药师江雷告诉界面新闻,可以制定应急采购目录,经医院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。 组委会同意,紧缺的解热镇痛药、止咳化痰药的采购不受药品规定的影响。 紧缺药品,可根据《医疗机构紧缺药品分类和替代使用技术指南》制定替代药品目录; 解热镇痛药可整片销售,其他涉疫药品处方数量有限。
(文中李涵为化名)